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林教授前輩惠鑒:
阿彌陀佛!末學請益前輩:
 1:四念處法門可以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隨時來練習嗎?
 2:如果上面1是可行成立的話,那是否像淨土宗持名
念佛信眾在念誦佛號〔南無 阿彌陀佛〕此六字洪名時候
,是否其實亦同樣可以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時唸誦
佛號〔南無 阿彌陀佛〕等如此方式來唸誦修持?
 3:末學請益前輩,
   在修學顯教的相關禮懺法門的時候,除了有時要開
口稱誦佛菩薩號或者是相關有關禮懺的文句,同時也時可
能需要同時邊進行些觀想!請益是否在修學顯教禮懺法門
的時候,是否其實亦同樣可以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
時修持顯教的禮懺法門?順便誠心請益林前輩:
    是否佛門密宗的有關禮懺的法門,是否其實亦同
樣可以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時修持佛門密教的相關
禮懺法門?
  
  上述諸問題末學誠心請益林教授前輩,盼請前輩能慈
悲指點賜告末學,可許則許,萬分感恩!

光慈(光慈永遠愚笨) 合什 
 

Posted on: 2006/12/19 20:3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如下:

1修學顯教禮懺法門的時候,同樣可以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時修持,只要當下全身放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包含口動 。重要的是禮懺完後,內心要維持清淨,並繼續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包含口動,把覺知貫穿到整天的行住坐臥 。修持佛門密教的相關禮懺法門,亦同樣可以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時修持。 重要的是禮懺完後,內心要維持清淨,並繼續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包含口動,把覺知貫穿到整天的行住坐臥。

2要握佛法的大原則: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的次第,是為了往上提升,走向涅槃。 禮懺完後,使心清淨,要往上修定,最少得到止,而後以止往上修觀,生起修所成慧,再往上證得究竟涅槃。不要只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階段。

Posted on: 2006/12/20 7: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以觀呼吸為例
觀呼吸
專心在"呼吸"上
輕輕的, 以不影响原來自然的呼吸為原則.
2. 念佛
念佛號
專心在"念佛號"上.
輕輕的, 若即若離.
3. 兩者功法, 技巧相同.
4. 念佛有念佛的殊勝,
因緣不同, 各取所須.
理論上, 觀四念處,比較容易上手.
因呼吸永遠都在,
念佛則看定力, 容易斷斷續續.
5. 撥出一點時間, 觀四念處, 提升自己的定力.
(對念佛的朋友而言)
6. 止觀.
觀 = 完全的止.
止 = 完全的觀.
"止"是思想的專一.
當思想完全專一時, "觀"自然而然就會升起.
若細分, 止觀各有不同的次第.

Posted on: 2006/12/22 11:4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1)在日常生活中,要能一邊工作一邊觀呼吸,或一邊工作一邊念佛,是很難把工作做好的 。

(2)止與觀各有一定的定義,不可隨意解說。

止與觀的意義,在俱舍論、聲聞地等基本佛法的論典都有,佛學詞典也有,都很清楚 。

止與觀是完全不同的心所,絕不可以混為一談。

修習止觀,必須依次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觀的生起,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的三個層次。 進入修的層次時,就要止的配合。

許多外道和奇奇怪怪的修法的出現,就是未好好依此次第下功夫。

舉學校的簡單例子來說明:好學生上課時,一方面要內心穩定,不胡思亂想,這是止的訓練; 一方面要好好聽聞, 吸收內容,並以思考來推理和解題,這是觀的訓練。學生如果只是呆坐而不透過聞、思 ,智慧是不會自然而然生起的,是會考鴨蛋的。這才是大自然的道理 ,沒有僥倖。

修行也是如此。

Posted on: 2006/12/23 4:1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5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請問版主:
1. 止, 觀的定義各為何?
2. 止, 觀的目的各為何?
3. 對初學者而言, 止, 觀如何修?
4. 止, 觀的關係為何?

Thank you!

Posted on: 2006/12/23 8:5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6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1)如果止觀的定義不明, 如何可說觀 = 完全的止 ?止 = 完全的觀 ?
(2)止與觀的定義、止觀的目的、對初學者而言止觀如何修 ?止觀的關係為何?這些在俱舍論、 聲聞地等基本佛法的論典都有。
(3)例如, 學校學生的寫研究報告, 都懂得找資料、找答案 ,舉一返三,探索生命應比這個還要積極和迫切 ,所以要主動去找,而不是等著參考答案。

Posted on: 2006/12/24 5:4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我已經說出對止觀的看法
2. 版主也可以試著提出自己的理解
3. 容有不懂的地方, 再向您請益.
4. 老師指導學生有所謂改正.
可以說, 錯了, 再研究清楚一點.
或者, 直接說, 錯在那裏.
5. 請您先多少說一點. 要說到清楚, 可能”罄竹難書”.
就個人的体驗為基礎, 說一點.
6. 我相信, 這是一個有表逹性難度的題目!
首先要思路清析, 不要前後矛盾, 再要求不違背經典..

Posted on: 2006/12/24 11:1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 聲聞地》中的 止( 奢摩他) 和觀( 毘缽舍那)的相關修法 ,見本站C5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並科判》 P289-292。如果覺得文字深奧,今介紹一本南傳的新書《今生解脫》 ,有禪修和止觀的白話詳細 解說,值得參考並細讀。《今生解脫》的請書處: 請向「香光書鄉出版社」索取。連絡電話:(05)232-5165, 傳真電話:(05)232-6085。

Posted on: 2006/12/25 22:3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A. 思慧與觀慧
1.定義:
觀慧 = 由觀而得的智慧
思慧 = 一般人經由思考而得的智慧.
2.假設, 觀慧永遠存在.
3.當思慧停止時, 剩下的就是觀慧.
4.重點是在會意, 什麼是”觀慧”,
我所說的觀慧, 就是”觀”.
“觀”是當下不經"思考"的”知道”.
但很難做正面表述.

B. 佛陀所教導的 由觀呼吸到達成涅槃, 其完整過程是有名的十六勝行.
引用,《聲聞地˙初瑜伽處》(本站)

宙一〔學念長〕:
引用, 奧修, vipassana
它不是一種呼吸的訓練,所以你不必深呼吸,你不必深深的吸氣,然後呼氣,這些都不必要,只要讓氣很簡單地保持原來的樣子。你只要將一個新的品質——覺知——帶進它裏面。
氣跑出去,你要注意 (--止--) 看;氣跑進來,你要注意看,你必須有覺知(--觀--).
*** 止觀是我加註的.

宙二〔學念短〕
1. 引用, 奧修, vipassana
瑜伽是困難的、費力的、複雜的,你必須以很多方式來折磨你自己:扭曲你的身體,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做、來折磨、來倒立、來練習……但是瑜伽似乎對人們非常具有吸引力。靜坐(vipassana)的方法非常簡單,你根本不必做任何筆記.

2. 第二勝行和第一勝行, 有何差別?
我的理解, 在做法上是無所差別的.
也是止和觀.
只是止的程度(品質)增加, 觀的程度也增加.
止和觀是一体的兩面.
換句話說: 當我只專注在呼吸上時, 有一個時侯, 第二勝行的境界發生了, 而我也覺知道了.

宙三〔學覺了遍身〕
當我只專注在呼吸上時, 有一個時侯, 第三勝行的境界發生了, 而我也覺知道了.
此時若起心動念, 馬上又退回到, 第一階段.

宙四及其餘勝行均同.

C.
1. 雖然”止”的做法簡單, 但也有一些禪病, 要注意, 如, 《聲聞地˙初瑜伽處》所提.

2. “觀”可經由戒, 定, 慧修習.
也可經由聞, 思, 修, 修習.
視個人因緣而定.

Posted on: 2006/12/26 17: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0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1)不要把簡單的弄成複雜,不要把複雜的看成簡單。

(2)修習止是為了要獲得清醒、穩定而不散亂的心,其結果是修成定。修習觀是為了洞見內外身心的實相,其結果是產生真正的慧。 譬如學校的化學或物理實驗 ,學生要先上課了解相關的理論 (此是聽聞和思考的智慧) ,在 做 實驗時 ,要依照 實驗 手冊,將實驗相關 的 儀器和材料準備齊全,而後調控在適當的條件 (此屬止) ,如溫度壓力等,經由耐心和細心的觀察與檢驗 (此屬定、慧 的配合 ) ,得出每一階段所要求的結果 (此是修的果)。 學生若未上課了解相關的理論 (此是聽聞和思考的智慧) ,直接去 做 實驗 , 容易發生意外 ,此不可不知。

禪修 便是以自己的身心做實驗 ,重要的是見解和方法要正確,此亦不可不知。

Posted on: 2006/12/29 6: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摘錄自本站:3-7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sn=3&bdsn=426&fullscreen=

A. 以止的基礎, 理解十六勝行(觀呼吸, Vipassana)是符合佛陀的教導
1.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探討釋尊所教導的止觀法門。文中指出,在修止方面,釋尊以觀察「入出息」作為主要的教導."

2. 止就是專心, 不動念, 不作意; 在修行的任何階段不要有思想的介入.
引用奧修, Vipassana
它裏面具有一種特定的算術:如果你能夠有四十八分鐘保持全然的空,那一天你就可以成道,那個片刻你就可以成道,但是問題不在於你的努力。不要繼續去注意你的觀照,因為每當你去注意的時候,思想就介入了,你就必須再從頭算起,你就必須再從零開始,「你」不需要去看它。
  這一直都是東方所有偉大靜心者的經驗:四十八分鐘似乎是最終的.

B.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
1. "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2. 止的是散亂的思想, 不是靈知的心, 保持覺知是必須的
引用奧修, Vipassana
“這是很自然的,這是身體智慧的一部分。如果它不警示你,那麼就會有危險,或許有一條蛇正在咬你,而你還繼續坐在那裏;或許你的衣服著火了,或許你的身體在燃燒,而你並沒有覺知到它,所以每當身體有任何問題,它就會立刻警示,那就是為什麼必須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身體不需要警示你,因為那個警示會成為你靜心的一個打擾。”

C. 達成涅槃
止就是專心, 沒有爭議, 比較不容易在禪修中走偏.
止的難度再於"品質",專心的品質. 是屬於穩紮穩打的修法.
止能成就觀, 即慧.
引用版主的話:
佛陀所教導的 由觀呼吸到達成涅槃, 其完整過程是有名的十六勝行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ost_id=162#forumpost162

Posted on: 2006/12/29 16:0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

◆ 修習止的過程 ,共有九 階段: 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 聲聞地》說 :

1云何內住?

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2云何等住?

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3云何安住?

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

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4云何近住?

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5云何調順?

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6云何寂靜?

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7云何名為:最極寂靜?

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8云何名為:專注一趣?

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9 云何等持?

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1)達到第九階段「 等持」 時,禪修者能不費力氣,將心繫於對象一小時以上而無雜念,但是要知道,此一階段離證悟還非常非常非常遙遠。 餘見《 聲聞地》 。

(2)不要被錯誤的見解誤導 ,例如,「如果你能夠有四十八分鐘保持全然的空,那一天你就可以成道 」 。這一類的錯誤見解是修行的大障礙 。

(3)止觀以及《阿含經》經文的解說,都 要回歸到《聲聞地》和《清淨道論》等佛教公認的權威論著。就像大學的科學教科書要採用世界 有名的課本一樣。

Posted on: 2006/12/30 7:2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請問版主,

1. 就您的理解及經驗:
十六勝行的前三勝行如何修?練習的步驟為何?

2. 能否請問您為何學佛?
Thank you!

Posted on: 2006/12/30 8:5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

◆修入出息的 前三勝行的方法 ,就是完全依據佛陀所說的:

(1-2)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短」。

(3)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要避免添加自我的其它猜測或添加額外的方法。此中,在達成止的過程,就是九種心住。

◆學佛的目標就是體證涅槃 。

◆ 如果覺得佛法的禪修很深奧,今介紹一本好的 禪修書:《 念處之道》, 請書處:請向「香光書鄉出版社」索取。連絡電話:(05)232-5165,傳真電話:(05)232-6085。此書解釋 以身、受、心、法為所緣的二十一種解脫的方法,不論修習那個念處、何種方法,配合法念處的練習,都可以達到解脫。此書是有志追求解脫者的修行參考地圖。

Posted on: 2006/12/31 7:1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5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Eric你好,

RESP只是個代轉答所使用的帳號,所以回答內容並非是使用RESP這個帳號的人所回應,如果你想瞭解林崇安教授的學佛歷程,請看這篇"訪問林崇安教授談學佛歷程"

另外念處之道有PDF的電子檔,可到香光資訊網觀看,連結如下: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mrty_index.htm

Posted on: 2006/12/31 7:2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6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A.“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要避免添加自我的其它猜測或添加額外的方法。此中,在達成止的過程,就是九種心住。”
1. 我問的是練習的方法. 一般人怎可能看得懂. 必須前後經文融會貫通才會做; 比如, 一開始”若短”我就不懂.

2. 我已經說出十六勝行的看法, 你們覺得不滿意, 但又不指出那裏不妥.
所以才會問您們的做法.(看法可以有很多, 但”自己”的做法也只能有一個, 從做法討論起, 是一種務實的方法.)

3. 九種心住, 是一種現象, 不是Know how.
九種心住是九個種頪的心住, 還是九個層次的心住?
若是九個層次的心住, 如何做, 才能將第一心住移向第二心住.
因您當時的心, 是住在第一心住上.

B. 何謂涅槃, 涅槃存在嗎?

Posted on: 2006/12/31 9:3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念處之道》: page 99, 息的長短, 是依照時間的長短.
2. 見本站佛法教材C5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並科判》 P178
玄二中間入息
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 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3. 《念處之道》的方法, 很難執行, 當專心在呼吸時, 要用什麼心去分別時間的長短.
4. 瑜伽師地論, 和奧修vipassana: 以現象來分, 若長, 若短: 才是可行的.
而且若長, 和若短, 是不會同時存在的.

Posted on: 2006/12/31 12:46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8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

◆ 譬如,你是火車道口的監視員,唯一的任務就是當有一火車從頭到尾經過,都要清楚;當沒有火車出現,當下也要清楚。

當有 「火車 」經過時,只要你內心跑到他處一秒,或者打盹一秒,便是不能念於「火車 」。

當沒有 「火車 」經過時,只要你內心跑到他處一秒,或者打盹一秒,便是不能念於「沒有火車 」。

此 譬喻的「火車 」=「 長息」; 「沒有火車 」=「短息」。

覺知(念)的對象是「火車 」或「沒有火車 」,沒有其他。

方法就是如此簡單 ,要避免添加自我的其它猜測或添加額外的方法。

◆ 但是你的心不會這麼聽你指揮的,你監看 「火車」或「沒有 火車」時,一下子想東 ,一下子想西, 一下子覺得無聊想睡,因此你必須接受訓練:先要求百分之六十不從對象跑掉 ,而後提昇到七十、八十、九十、一百;這種訓練過程 ,便是修止的九心住。當到達能百分之 一百一直覺知 對象,而沒有跑掉 時,是第八階段「專注一趣 」,此時還要用點力氣; 當不費力氣能一直覺知 對象一小時,而沒有跑掉 ,此時是第九階段「等持 」;接下去,生起身輕安和心輕安,此時就是修成了「止」。但是要知,此時離證得涅槃 ,還很遙遠。

◆修行是要有耐心和毅力的 ,因為你所面對的敵人是自己的煩惱習性。試看戒煙、戒毒,就知 習性的滅除不是輕易的事。有的禪修營依據《 念處之道》來修, 並不定是那麼難的,都是要求達到百分之 百一直覺知 對象。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上面所說的 覺知「火車 」或「沒有火車」的譬喻。

◆ 煩惱習性的完全滅除,就是涅槃。

Posted on: 2007/1/1 6:2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1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1/1 10:0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