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Eric)




Re: 問:所有佛經中,有關禪修的最扼要的一經是什麼?理由為何?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正念相續, 《瑜伽師地論》
例如, 觀呼吸,
當觀呼吸這一念忘失時, 馬上提起, 謂之正念相續.

2.淨念相繼
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耳根圓通章
http://book.bfnn.org/books2/1116.htm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要如何得三摩地? 須淨念相繼.
要如何淨相繼? 須都攝六根.
要如何都攝六根? 須我無選擇.
我無選擇, 即思緒不動.
要如何思緒不動? 念佛.
即把思緒完全鎖定在”念佛”上.

3.當Vipassana完成時, 即正念相續.
1項, 比較是事(行)的觀點.
2項, 比較是理的觀點.

Posted on: 2007/4/21 11:06
Top


Re: 莊子魚樂之觀點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4)如果我自己對自己「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每一時刻都很清楚,那麼我就能夠直接去體驗別人的「知」而沒有錯誤嗎?
*****

A. 何謂"知":
莊子廻避了: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問題.
若將知,比喻成”通道”, 或許可以理解.
這樣的觀念來自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http://book.bfnn.org/books/0082.htm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四卷, 圓瑛大師著
卯八 顯見不分]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B.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見”是指見性.
是說, 能見的主体, 和被見的事物, 因都含有”見性”,所以”見”才可以成立.

C. 我跟魚,也存在某種”特性”, 我才可以感受得到牠.
我跟萬物, 色受想行識, 也存在某一”特性”, 我才可以感受得到他, 知道他.
若我們能夠”廻向, 回到”此一”特性, 本性”, 是不是溝通就不是問題.

Posted on: 2007/4/11 22:12
Top


Re: 莊子魚樂之觀點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先針對「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來探索:

例如吃一頓飯,我自己是否從頭到尾都處在「知」?中間只要有妄念生起(如想到考試、想到欠錢、想到自己喜歡或厭惡的人),當下對食物的直接品嚐就處在「不知」的狀態。推而廣之,整天我自己是不是大都處在「不知」的狀態呢?
*****

1.“例如吃一頓飯,我自己是否從頭到尾都處在「知」?”
好像是每人都懂.
2. 例如”思考一件事”,我自己是否從頭到尾都處在「知」?
這個例子比較貼切.

這裏有三個詞, 我, 思考, 知
“思考”不完全等於”我”
“思考”不完全等於”知”
“我” 不完全等於”知”


3.思考的”知”, 和直覺的”知”, 本來就同時存在.
只是一般人, 較少開發”直覺的知”
4.如想到考試、想到欠錢.
若只停在這個層次的知. 無法理解, (1)項的問題.

Posted on: 2007/4/11 21:30
Top


莊子魚樂之觀點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莊子.秋水》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 定義: 引用林教授: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ticles/article.php?id=109
文中的「知」,可以解說為:
a知道,指一般透過觀察和推理而得知:
b體驗,指直接品嚐。

2.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A. 以”我不知道”,來推論”你也不知道”.
是無效推論.
B.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以1項定義而言:不一定成立.

3.
A.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反駁上句,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B. 惠子的邏輯,不成立.如2項.
C. 莊子進而指出他們的差異點.
惠子的知是指, a知道,指一般透過觀察和推理而得知:
莊子的知是指, b體驗,指直接品嚐。
莊子是指當下的知.就是在濠上之時.是在描述感覺, 感受, 情境.
如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不要用思想去分別,要 直接體驗.
D.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E. 惠子若要不敗的辯論,應是.
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我怎麼”感受”不到.

4. 結論:
A. 惠子的敍述無法支持他的論點.
(a知道,指一般透過觀察和推理而得知:)
B. 莊子的論點是”不遍”, 不一定.
(b體驗,指直接品嚐。因人而異)
惠子是攻方, 若不成功, 就算是輸方.
C. 以佛教的觀點, 莊子的立場, 是確定的.對的.
重點在”第一念”的知.不經”分別的”知.

Posted on: 2007/4/8 14:27
Top


Re: vipassana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2/1 7:26
Top


Re: vipassana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看到奧修如此扭曲世尊的教誨"

請問小山老師,以此篇Vipassana而言,
1. 何處扭曲世尊的教誨.
2. 而世尊的教誨為何.
3. 您的依據經典為何.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1/31 12:41
Top


Re: 問:六祖為何主張坐禪不言「不動」?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1/2 20:47
Top


Re: 問:六祖為何主張坐禪不言「不動」?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定的觀全身
端坐, 全身放鬆, 把注意力, 平均的放在全身, 名之觀全身.
覺知全身, 當下就知道.
稍微努力一下, 觀得到全身沒問題.

2.觀的觀全身
例如: 十六勝行的第三勝行.
(3)”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也可名之觀全身.
覺知全身, 但此”覺知”不包含專心在呼吸上的”心”.
是出定後, 回想才知道, 當時是專心在呼吸上, 且覺知到全身.兩種知同時存在.

3.當把”觀”和專心的’心”感覺到清楚, 純熟後.
即使不專”心”在呼吸, 也能”觀”呼吸.
覺知的心, 不間斷於呼吸上.
我的理解: 這是vipassana(觀呼吸, 觀)的本意,
不然應稱: 止呼吸, 或止.
以上兩種觀全身, 層次差很多, 也是vipassana 殊勝的地方.

4. 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奧修vipassana
A. 佛陀將一種全新的靜心的洞見帶進世界。在佛陀之前,靜心是某種你必須每天做一次或兩次的事情,早上做一個小時,晚上做一個小時,就是這樣,但是佛陀給予整個靜心過程一種全新的解釋,他說:這種你在早上做一個小時,在晚上做一個小時的靜心,你或許可以一天做四、五次,但它並沒有太大的價值。靜心不可能是某種你可以跟生活分開而每天做一個小時或十五分鐘的事情,靜心必須跟你的生活變成同義詞,它必須變成就象呼吸,你不能夠只是在早上呼吸一個小時、晚上呼吸一個小時,這樣的話晚上將永遠不會來臨,它必須象呼吸一樣,即使當你在睡覺的時候,那個呼吸也在進行。你或許已經進入昏迷,但是那個呼吸還在繼續。
  佛陀說靜心必須成為一種經常性的現象,唯有如此,它才能夠蛻變你,而他發展出一種新的靜心技巧。

B. 靜心必須跟你的生活變成同義詞, 是我在”觀”, 但我的”心”也可做其它事; 當然一開始只能做簡單的事, 例如, 坐公車時, 上班閒暇時, 就可觀一下呼吸.

4.當觀完全自如時, 這還不是佛的知見.
如何修, 我不知道.
例如: 無法体會, 滅是什麼, 但一定不是指沒有”思緒”.
(16)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

Posted on: 2007/1/2 10:59
Top


Re: 問:六祖為何主張坐禪不言「不動」?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動, 不動的主詞是心. 不是指外境.

2."內心清楚而不動".
是否可以改成” 內’心’清楚而’心’不動".
兩個心不是矛盾, 就是定義不同.

3.遇到順境和逆境時,內心都能平穩而不生起貪愛和瞋恨。
=”內心都能平穩而不生起貪愛和瞋恨”
是對的, 但反過來講,就不對了.
例如:
”內心都能平穩而不生起貪愛和瞋恨”
不等於, 學生考零分和一百分, 內心都能平穩而不生起貪愛和瞋恨(這是木頭人)
真心要不動, 但思想心要動才合理, 行禮如宜才對.
如, 禪宗十牛圖, 第十圖. 不離世間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4Bible/E611.htm

4.奧修常心用兩字代替, being(真心), mind(思想心)
如上句, mind清楚而being不動.
Mind 就像照相的底片. 執著, 放不下.
Being 就像鏡子, 正確反應, 但船過水無痕.(奧修vipassana)

5.煩惱習性的完全滅除,就是涅槃;
我的理解: 涅槃 = 不昧”煩惱”.
“不昧”是借用不昧因果之義.
http://www.chungtai.org/questions/157.htm

6. 雪巖和尚繼續問:「正在睡眠中,沒有夢,也沒有知覺時,你的主人翁在哪裡?」
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36.

醒著, 我知道; 沈睡, 我也知道.
思想在, 我知道; 思想不在, 我也知道.
思想只是”呼吸”的更微細.(奧修vipassana 有提及; 這才叫做佛陀偉大的貢献)
(我 = 真心, 覺心, 自性, being )

7.止的最高境界, 就是專一其心, (字面上的意思).
請問此時如何出定, 用什麼心出定.
此時若蛇咬, 知不知道.
所以”專心的心”和”覺心的心”是不同.(在很初淺的定<觀呼吸>, 就能感覺出來了)
“覺心的心”就是”觀”.

8.附帶說明,
西方的邏輯, 是很可貴的, 是聞, “思”, 修的好幫手.
邏輯加上經驗, 就不會脫離生活, 生命.

9.<進一步講, 坐禪與內心的”動”, “不動’無關.>
禪是由”觀”, 開始修.
即“觀”與”思想”無關;
”佛”又與”觀”無關; (要突破觀)
說真的, 滿難的.

Posted on: 2007/1/1 19:06
Top


Re: vipassana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每次觀呼吸一小時"後","再"檢查剛剛這一小時自己是否有雜念的生起、是否有昏沈的生起?

說得很好.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1/1 16:15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Thank you!

Posted on: 2007/1/1 10:00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念處之道》: page 99, 息的長短, 是依照時間的長短.
2. 見本站佛法教材C5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並科判》 P178
玄二中間入息
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 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3. 《念處之道》的方法, 很難執行, 當專心在呼吸時, 要用什麼心去分別時間的長短.
4. 瑜伽師地論, 和奧修vipassana: 以現象來分, 若長, 若短: 才是可行的.
而且若長, 和若短, 是不會同時存在的.

Posted on: 2006/12/31 12:46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A.“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要避免添加自我的其它猜測或添加額外的方法。此中,在達成止的過程,就是九種心住。”
1. 我問的是練習的方法. 一般人怎可能看得懂. 必須前後經文融會貫通才會做; 比如, 一開始”若短”我就不懂.

2. 我已經說出十六勝行的看法, 你們覺得不滿意, 但又不指出那裏不妥.
所以才會問您們的做法.(看法可以有很多, 但”自己”的做法也只能有一個, 從做法討論起, 是一種務實的方法.)

3. 九種心住, 是一種現象, 不是Know how.
九種心住是九個種頪的心住, 還是九個層次的心住?
若是九個層次的心住, 如何做, 才能將第一心住移向第二心住.
因您當時的心, 是住在第一心住上.

B. 何謂涅槃, 涅槃存在嗎?

Posted on: 2006/12/31 9:38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請問版主,

1. 就您的理解及經驗:
十六勝行的前三勝行如何修?練習的步驟為何?

2. 能否請問您為何學佛?
Thank you!

Posted on: 2006/12/30 8:57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摘錄自本站:3-7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sn=3&bdsn=426&fullscreen=

A. 以止的基礎, 理解十六勝行(觀呼吸, Vipassana)是符合佛陀的教導
1.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探討釋尊所教導的止觀法門。文中指出,在修止方面,釋尊以觀察「入出息」作為主要的教導."

2. 止就是專心, 不動念, 不作意; 在修行的任何階段不要有思想的介入.
引用奧修, Vipassana
它裏面具有一種特定的算術:如果你能夠有四十八分鐘保持全然的空,那一天你就可以成道,那個片刻你就可以成道,但是問題不在於你的努力。不要繼續去注意你的觀照,因為每當你去注意的時候,思想就介入了,你就必須再從頭算起,你就必須再從零開始,「你」不需要去看它。
  這一直都是東方所有偉大靜心者的經驗:四十八分鐘似乎是最終的.

B.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
1. "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2. 止的是散亂的思想, 不是靈知的心, 保持覺知是必須的
引用奧修, Vipassana
“這是很自然的,這是身體智慧的一部分。如果它不警示你,那麼就會有危險,或許有一條蛇正在咬你,而你還繼續坐在那裏;或許你的衣服著火了,或許你的身體在燃燒,而你並沒有覺知到它,所以每當身體有任何問題,它就會立刻警示,那就是為什麼必須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身體不需要警示你,因為那個警示會成為你靜心的一個打擾。”

C. 達成涅槃
止就是專心, 沒有爭議, 比較不容易在禪修中走偏.
止的難度再於"品質",專心的品質. 是屬於穩紮穩打的修法.
止能成就觀, 即慧.
引用版主的話:
佛陀所教導的 由觀呼吸到達成涅槃, 其完整過程是有名的十六勝行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ost_id=162#forumpost162

Posted on: 2006/12/29 16:06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A. 思慧與觀慧
1.定義:
觀慧 = 由觀而得的智慧
思慧 = 一般人經由思考而得的智慧.
2.假設, 觀慧永遠存在.
3.當思慧停止時, 剩下的就是觀慧.
4.重點是在會意, 什麼是”觀慧”,
我所說的觀慧, 就是”觀”.
“觀”是當下不經"思考"的”知道”.
但很難做正面表述.

B. 佛陀所教導的 由觀呼吸到達成涅槃, 其完整過程是有名的十六勝行.
引用,《聲聞地˙初瑜伽處》(本站)

宙一〔學念長〕:
引用, 奧修, vipassana
它不是一種呼吸的訓練,所以你不必深呼吸,你不必深深的吸氣,然後呼氣,這些都不必要,只要讓氣很簡單地保持原來的樣子。你只要將一個新的品質——覺知——帶進它裏面。
氣跑出去,你要注意 (--止--) 看;氣跑進來,你要注意看,你必須有覺知(--觀--).
*** 止觀是我加註的.

宙二〔學念短〕
1. 引用, 奧修, vipassana
瑜伽是困難的、費力的、複雜的,你必須以很多方式來折磨你自己:扭曲你的身體,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做、來折磨、來倒立、來練習……但是瑜伽似乎對人們非常具有吸引力。靜坐(vipassana)的方法非常簡單,你根本不必做任何筆記.

2. 第二勝行和第一勝行, 有何差別?
我的理解, 在做法上是無所差別的.
也是止和觀.
只是止的程度(品質)增加, 觀的程度也增加.
止和觀是一体的兩面.
換句話說: 當我只專注在呼吸上時, 有一個時侯, 第二勝行的境界發生了, 而我也覺知道了.

宙三〔學覺了遍身〕
當我只專注在呼吸上時, 有一個時侯, 第三勝行的境界發生了, 而我也覺知道了.
此時若起心動念, 馬上又退回到, 第一階段.

宙四及其餘勝行均同.

C.
1. 雖然”止”的做法簡單, 但也有一些禪病, 要注意, 如, 《聲聞地˙初瑜伽處》所提.

2. “觀”可經由戒, 定, 慧修習.
也可經由聞, 思, 修, 修習.
視個人因緣而定.

Posted on: 2006/12/26 17:48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我已經說出對止觀的看法
2. 版主也可以試著提出自己的理解
3. 容有不懂的地方, 再向您請益.
4. 老師指導學生有所謂改正.
可以說, 錯了, 再研究清楚一點.
或者, 直接說, 錯在那裏.
5. 請您先多少說一點. 要說到清楚, 可能”罄竹難書”.
就個人的体驗為基礎, 說一點.
6. 我相信, 這是一個有表逹性難度的題目!
首先要思路清析, 不要前後矛盾, 再要求不違背經典..

Posted on: 2006/12/24 11:14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請問版主:
1. 止, 觀的定義各為何?
2. 止, 觀的目的各為何?
3. 對初學者而言, 止, 觀如何修?
4. 止, 觀的關係為何?

Thank you!

Posted on: 2006/12/23 8:52
Top


Re: 請益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以觀呼吸為例
觀呼吸
專心在"呼吸"上
輕輕的, 以不影响原來自然的呼吸為原則.
2. 念佛
念佛號
專心在"念佛號"上.
輕輕的, 若即若離.
3. 兩者功法, 技巧相同.
4. 念佛有念佛的殊勝,
因緣不同, 各取所須.
理論上, 觀四念處,比較容易上手.
因呼吸永遠都在,
念佛則看定力, 容易斷斷續續.
5. 撥出一點時間, 觀四念處, 提升自己的定力.
(對念佛的朋友而言)
6. 止觀.
觀 = 完全的止.
止 = 完全的觀.
"止"是思想的專一.
當思想完全專一時, "觀"自然而然就會升起.
若細分, 止觀各有不同的次第.

Posted on: 2006/12/22 11:41
Top


Re: vipassana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sn=7&bdsn=457&fullscreen=
10-1-1 壹、入出息念的培養

A. 8.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養覺知。這裡的長或短,不是指尺度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短。它是期間。你自己應該決定多久的期間稱為「長」,多久的期間稱為「短」。要覺知每一入出息的期間。你會注意到有時呼吸的時間長,有時呼吸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該做的只是知道這個。不要注意「入,出,長;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並且覺知呼吸是長或是短。你應在呼吸入出身體時,只覺知呼吸掃過、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時間長短。有時整座的呼吸都是長,有時整座都是短,但是你不要故意使之長或短。

9. 在這階段有些禪修者會有禪相(nimitta)出現。不過,如果平靜地練習約一小時而沒有禪相出現,那麼,你應該移到第三個階段: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B. 1. 玄二中間入息
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 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2. 洪二 應勤加行
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

C. 1. 長短的判斷,不是以時間為準,
而以息滅和息生的狀態(旗標)為準.
若定力不足, 做一天也達不到.
若定力夠, 五分鐘,就到了.
2. A.9 不合 B.2原則
因禪相的出現是自然的, 不可以意導(作意).
3. 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
隨行: 不意導, 僕人, 不影響主体.
應審了達: 只是知道, 不是判斷後才知道.

Posted on: 2006/11/28 11:03
Top



TopTop
« 1 ...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