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RESP)




Re: 發大乘菩提心應該不會完全障礙證四果阿羅漢才是?
版主
版主


答:

( 1)依據佛陀的教導,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都是必須修四念處等法門;既然是必修的學分,就好好修此學分。

( 2)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夠時時動作清楚、不能夠內心平穩、不能夠身心輕安,那麼如何可能體證真理?如何可能滅苦?如何可能行菩薩道?

( 3)證果的聖者,比一般人更知道如何走他該走的路,不用替他設想。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自己能否一直動作清楚、能否持續身心輕安、能否時時具有正見正知。

Posted on: 2007/3/25 0:00
Top


Re: 請益林前輩能否心月輪與安般法門融合修持?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1)先掌握禪修第一階段的目標:修「止」,降服五蓋,得到身心輕安,一般以一個所緣來達成,如果先用一個所緣(如假想胸中有個心月輪),而後再轉用另一個所緣(氣息的出入),終於得到身心輕安,此時達成第一階段的目標,並無不好。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能夠時時動作清楚、持續身心輕安。

( 2)而後掌握禪修第二階段的目標:依止修「觀」,此時直接照見自己當下的五蘊,直接覺察自己身心的無常、無我,此時沒有任何想像,只是純粹的覺照。這「觀」要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Posted on: 2007/3/24 23:5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7:06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攝頌標列,是標出攝頌。攝頌= 嗢柁 南,別嗢柁 南=個別段落中的攝頌。A1段落的攝頌是:
【247】沙門、【 248】沙門義;
【249】喜樂、【 250】一切法;
【251】梵行、【 252】數取趣;
【253】超、【254 】二染為後。

A2 段落的攝頌是:
【255】安立、【 256】邊際、【257】純;
及【258】如理、【 259】緣起;
【260】修【261 】時【262】障自性;
【263】說、【264 】斷起、【265】修後。

◆ 此處的攝頌只是標出其後各主題的標題(每一主題稱為一門)。
◆【 253】「超門」(分三)【內1005-1006】此經文在A5《雜阿含經˙弟子如來品》中,如下:

經文(一○○五)
(0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02)鞞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03)佛告諸婆羅門、長者:「行非法行,行危嶮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04)諸婆羅門、長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05)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婆羅門!是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06)婆羅門白佛:「何因緣諸眾生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07)佛告婆羅門、長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08)復問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09)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10a)婆羅門、長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緣故。
(10b)若復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
(10c)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10d)若復欲求往生〔光音天〕、〔遍淨天〕,乃至〔阿伽尼吒天〕,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淨,心離欲故。
(10e)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10f)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10g)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11)時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經文(一○○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02)時鞞羅磨聚落中,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鞞羅磨聚落身恕林中;聞已,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傘蓋,金澡瓶,出鞞羅磨聚落,詣身恕林。至道口,下車步進,入於園門,至世尊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命終生地獄中?乃至生天。」如上《修多羅》廣說。
(03)時鞞羅磨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 《攝事分˙道品》A2攝頌標列頁28:
【 256】丑四「如理門」【內412】,應改為【258】丑四「如理門」【內412】。於上攝頌中,確實是【258】。零星還有一些打字錯誤要改正,謝謝指出。

Posted on: 2007/3/24 23:5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3:09
Top


Re: 關於金剛乘學會----陳健強上師及黎日光上師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最重要的是 「依法不依人 」, 陳建強上師、 黎日光上師等,各有得到 敦珠法王或劉銳之上師所傳的正法。 只要自己能夠真正的實踐佛陀的正法,並無私地教導, 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剩下的是「 從學者」 好好奉行正法, 並能具體累積福智資糧, 滅除自己的貪嗔癡。

Posted on: 2007/3/14 19:3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3月16日 13:01:44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6:33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汝不需自CBETA 找尋《瑜伽師地論》之論文並與《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韓清淨科記》做對照,因為【內觀教育版】已經將《瑜伽師地論》之論文配合韓清淨的科判,而成《攝事分˙道品並科判》等。【內觀教育版】的《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全都配有韓清淨的科判。

◆標出科判,是為了呈現論文的脈絡,一般是由專家(如韓清淨)標出,供他人參考用。

◆汝今可開始配合經、論來對讀,揣摩經義,難的先放下,易的先掌握,如此個個擊破。

Posted on: 2007/3/8 11:0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2:27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經文(四一二)是指雜阿含經˙道品中的經文。其對應的《攝事分˙道品並科判》的解說是:【256】丑四「如理門」【內412】。
此中,【256】丑四「如理門」是論的編號,可以忽略。【內412】是道品中的經文編號。

◆又如:
經文(四二四)【S7】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
(2b)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
(2c)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3a)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3b)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04)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05)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
(06)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印七八二)(光六三四)(大六二○)

◆ 此經的重點解說在《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是:
【273】丑二「住雪山門」(分二)【內424】
寅一喻善解脫(分二)
卯一標列三地
復次,應知雪山喻佛善說法毘奈耶。
此中略有三分可得:
一、無學地;
二、有學地;
三、異生地。
卯二配釋其相(分三)
辰一於無學地
猿猴喻彼非理作意諸相應心。
獵人喻魔。
於無學地俱不能行。
辰二於有學地
於有學地乃至不還,唯有非理作意相應。
猿猴喻心獨一能往,非獵人喻魔所能行。
辰三於異生地
於異生地二俱能行。
寅二出不解脫
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

Posted on: 2007/3/7 5:12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1:35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那就縮小範圍,先選某一經,配合論來對讀,揣摩經義,如此個個擊破。例如, A4《雜阿含經˙道品》的四一二經, 配合B4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的解說如下:

經文(四一二)【S41】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2b)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0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印七六三)(光六二二)(大六○八)

【 256】丑四「如理門」【內412】
復次,若於身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即便違背四種念住。違背此故,即便違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見支等所有聖道。
違背此故,即便違背一切聖道。
違背道故,便為違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

◆經不在多,在於掌握其義,並付諸實踐。如果有些佛法術語不熟,可以由佛光大辭典等找到解說。

Posted on: 2007/3/6 3:5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1:09
Top


刪除貼文通知
版主
版主


主題:釋迦傳來的生死帖 1
發文者:nienchih
直接刪除原因:廣告及邪見。

Posted on: 2007/3/6 3:27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1)可先讀本站「林崇安佛學及禪修論文集 」中的1-9《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由此了知《瑜伽師地論》的整體架構和獨立的單元。

(2)而後由本站「佛法教材」中,開始 選一單元研讀,說明如下:

◆攝釋分、攝異門分、調伏事:
D《瑜伽師地論˙攝釋、異門、調伏並科判》
──此內有攝釋分、攝異門分、調伏事三個單元,都有科判配合,容易掌握大意。

◆雜阿含經和攝事分:
A1《雜阿含經˙蘊品》
A2《雜阿含經˙處品》
A3《雜阿含經˙緣品》
A4《雜阿含經˙道品》
B1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蘊品並科判》
B2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
B3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品並科判》
B4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以上要將A和B配合一起 研讀經論,共四個單元,內有《雜阿含經》的經號配上, B是針對A作重要的解說, 經論互對下很容易掌握經 意。剩下的:A5《雜阿含經˙弟子/如來品》、A6《雜阿含經˙八眾品》,是上四單元的活用。

◆本地分和攝決擇分:
C1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並科判》
C2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並科判》
C3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三摩呬多等地並科判》
C4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聞所成等三地並科判》
C5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並科判》
C6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並科判》
F1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並科判》
F2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並科判》
F3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F4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聞所成慧等三地決擇並科判》
F5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聲聞地決擇並科判》
F6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菩薩地決擇並科判》
──以上C和F配合一起 研讀,共六個單元,此處的F只是C的補充說明。

Posted on: 2007/3/3 11:0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9:37
Top


Re: 請益有關光明想入睡法實際練習方面問題?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今提供《瑜伽師地論》中的正確觀念如下:

【C3】三摩呬多地引文

問: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

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

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

○治暗光明,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

○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隨唸佛等。

○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

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

○法明能治三種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疑惑;

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

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C4】修所成地引文

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唸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

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 可知光明有三種,光明想為對治惛沈睡眠蓋,應將重點放在「法光明」,方不偏差。

◆ 自己揣摩的方法應放下。

Posted on: 2007/2/6 5:2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2月07日 01:46:1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5:52
Top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在法的道路上行走 ,就是 走在聞、思、修的正 法上,也就是 一步步經由「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進入聖者之流,修出圓滿的八聖道; 如果不「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自然不能入流,由圓滿的佛陀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教導可知: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03)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04)復問舍利弗:「〔所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05)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06)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07)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08)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09)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大八四三,內六三七, S5)
◆ 見本站佛法教材A4《雜阿含經˙道品》

Posted on: 2007/1/20 7:4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5:53
Top


Re: 根本禪(凡夫禪)之四禪八定與帕奧禪師法教相關問題請益
版主
版主


答:第一個主題

此五問題為一系列的修定過程,心散亂者可以先持咒、念佛使心平靜,當內心平穩無雜念後,放下聲音、放下默念,而後以觀察呼吸的一般方式依次進入初禪到四禪。

答:第二個主題

(1)此處最後是四果阿羅漢。
(2)指最多往反七次,故可以來生於欲界成就四果阿羅漢。只要條件夠,可以此世先證入初果,而後證阿羅漢果,如同當年的阿難尊者等。
(3)證入初果,已經得到「聖戒成就」,以佛所說為證: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03)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
(4a)若殺生因緣罪,怨對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怖休息。
(4b)若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
(05)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恐怖休息。
(06)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
(7a)謂於佛決定離於疑惑。
(7b)於法、僧決定離疑惑。
(08)是名三法決定離疑惑。
(09)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
(10)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11)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12)若於此五恐怖罪怨對休息,於三法決定離疑惑,於〔聖道〕如實知見,是聖弟子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八四五,內六三九,S43)
◆ 見本站佛法教材A4《雜阿含經˙道品》

Posted on: 2007/1/19 12:32
Top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1)如何知道修行者是否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可以參見一本內容具體而踏 實的好書: 《念住之道 》, 作者:向智長老。出版社: 橡樹林。本書英文本出版三十多年,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是現代的禪修經典。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 1901-1994)融合了佛法以及歐美的人文思維,釐清重要的修行觀念,將理論與宗教的實踐合而為一。

(2)學習佛法和求學的過程一樣,用眼前的事實來看,什麼是大學中的優秀研究生 ?
必定是對所研究的聽聞多(包括找相關的資料) 、思的多(包括提出質疑) 、修的多(包括實際用電腦去解題或做相關的實驗) 。
若是研究生聞的越多越迷糊 ,思的越多越迷糊 ,修的越多越迷糊 ,那就要自己好好檢討並找出原因。

Posted on: 2007/1/14 8:56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5:28
Top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在寧瑪派的系統中,黎上師的傳承是由敦珠法王的佛母所確認,黎上師有許多寧瑪派敦珠法王下傳之法,這點不用懷疑。

(2)重點是,學習正法就像求學,要聞、思、修並進,且要定期考試:檢驗自己所學的方向是否正確、自己的福德智慧有無進步。

Posted on: 2007/1/11 10:21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5:02
Top


Re: 請益如何將動中禪的要訣應用於甩手功?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1的方式可行。
(2)不可行。數數字只是方便,動中禪的要訣是純粹地覺知自己的動作,使覺知持續如鍊不斷。
(3)覺知的過程,是一組合的現象,有心王(如第六意識、身識)和心所(如正念、正知、定、慧)一起運作,此中沒有「我」。動中禪的要訣是使心所中的正念和正知持續如鍊不斷。

Posted on: 2007/1/11 10:2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4:58
Top


發表文章注意事項
版主
版主


一、文章若是自己撰寫時,若是註冊會員,則無需在文章前或後標註作者;若是匿名訪客,請在文章前或後標註作者。

二、發表文章時若是轉貼,且沒有授權問題時,則必須註明文章出處;若未獲得授權轉貼,則請注意合理使用,引用他人文章,請註明出處,若全部引用,一經發現或他人舉發,本站將立即刪除。

Posted on: 2007/1/8 6:31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3月06日 03:32:54
Top


Re: 請益林前輩您此篇文章-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
版主
版主


答:

◆最好回歸到《雜阿含經》中,佛陀的自述: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
(03)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0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05)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06)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
(07)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
(0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09)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
(10)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11)「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12)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13)〔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14)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15)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16)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17)流,謂生死。
(18)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19)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20)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21)得平地者,謂持戒。
(22)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
(23)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24)七種華者,謂七覺分。
(25)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
(26)〔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
(27)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28)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29)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30)四方風吹者,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31)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32)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賢聖〕。
(33)比丘!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34)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3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一一七七)(內一九二)(光二七一)


◆此經的解釋,依據本站B2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解釋如下:
◎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何等為八?
謂1哀愍故;2內勇悍故;3諦察法忍性現前故;4能出離故;5自內發起觀諦行故;6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7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8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 此中第7項獲無漏菩提分法的內容是:
◎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

◆ 此中第8項進修無上純淨修道的內容是:
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
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
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
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
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 、等持、等至,究竟圓滿;
六者、發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可知三十七菩提分法都含攝在成佛過程內。

Posted on: 2007/1/8 5:48
Top


Re: 南傳修行成就高僧大師有可能上下座身心皆能保持平衡?
版主
版主


答 :

(1)依據傳統說法,只有佛陀才能常在禪定中:從成佛後一直處在根本定,其他人都不能!至於上座與下座、行住坐臥、與人交流開示對談等等,而無雜念者,我們只能從南傳佛教大師傳中看出,像阿姜曼、佛使比丘、阿姜查、隆波田等都有此能力。

(2)「已證得聲聞阿羅漢後,能否繼續進入菩薩道以成佛」,這一問題,佛教的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看法。依據南傳說法,修行者先修到「行捨智」時,此時決定去證得聲聞阿羅漢或是成佛,決定後就往目標前進,前者證得聲聞阿羅漢就完成心願而不再走向成佛了。其他宗派說法有多種,各自表述,無共識。

Posted on: 2007/1/5 7:32
Top


Re: 問:六祖為何主張坐禪不言「不動」?
版主
版主


答 :

◆要釐清止、觀的差別 :

例如 ,要泡出好茶,一方面要燒出滾熱的水 ,一方面要選出好茶葉 。

A將冷水燒成熱水 ,猶如止。

B在百草院中選出茶葉(不可選錯) ,猶如觀。

C熱水倒入壺中的茶葉 ,二者配合,猶如止觀雙運 。

D燒出熱水的過程有不同的階段 :從冷到溫 、到熱 、到冒氣泡 、到出現水蒸汽,猶如修止有九心住 。

E止不同於觀 ,猶如熱水不同於茶葉。

F沒有熱水 ,泡不出好茶 。

G沒有茶葉 ,也泡不出好茶 。

H有的人先準備好熱水,而後準備好茶葉 ,最後泡出好茶。猶如修習於止,終成於觀,最後是止觀雙運。

I有的人先準備好茶葉,而後準備好熱水 ,最後泡出好茶。猶如修習觀已,亦成於止,最後是止觀雙運。

◆佛法將所有的心理現象歸為心王和心所二大類。心王分為六識或八識,心所分為五十一心所。這些術語都有一定的定義(一般可以參考佛光大辭典),學佛者有所共識;就像物理、數學的術語都有一定的定義,大家也有共識,如果每人對這些基本術語的解說都不同或隨己意,那就該保持沈默了。

◆「止」屬定心所,「觀」屬慧心所。

Posted on: 2007/1/2 17:11
Top


Re: vipassana
版主
版主


答: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對「入息出息」的長、短,已經明確指出:

「如『入息、出息』長轉,及『中間入息、中間出息』短轉,即如是了知,如是名為:若長、若短。」

這是訓練自己的心對整個呼吸的入出過程(包含停止的階段)都能清楚了知,要訓練到能夠長時間(如一小時)都能清楚了知而無雜念,如此而已。

每次觀呼吸一小時後,再檢查剛剛這一小時自己是否有雜念的生起、是否有昏沈的生起?如果這一小時都能清楚了知呼吸的入出而無雜念、沒有昏沈,那就恭喜你已經有能力到達第八心住「專注一趣 」了。

若能不費力氣輕鬆地持續清楚了知呼吸的入出而無雜念、沒有昏沈,那就恭喜你已經有能力到達第九心住「等持 」了,接著若有身輕安、心輕安的生起,那麼,你就已經得到「止」了,此時對於「止」就無疑問了。

如果 觀呼吸不到幾分鐘,就生起雜念,想到「定力」、「禪相 」等等,那麼就是還處在第一心住的階段,此時要靠自己努力收心,回到呼吸上,沒人幫得上忙。

Posted on: 2007/1/1 12:10
Top



TopTop
« 1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