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yc)




Re: 緣起
#21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參照:

Eric 寫道:

1. 正觀無常,
如何做, 步驟為何?

諸道品即在教方法及步驟。

參照:

Eric 寫道:

2. 要破除的是諸結使。
如何做, 步驟為何?

八正道、四念處等,其它道品亦同。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知識。我尚未離欲,只能簡單的這樣說。道品的修習要如何實際實踐於生活之中,對於在家人而言,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只能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漸次的修習成就。在這方面你應請教於其他人,在這方面,我無力亦無成就。


參照:

Eric 寫道:

3. 想蘊不必突破,只須正觀無常即可。
請問《雜阿含200經》這段如何解釋?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這兩段大概意思是羅睺羅對於基礎知見仍未熟悉,所以佛陀教他為人演說,意思是回去復習功課,等基礎知見熟了再來。

Posted on: 2008/10/11 7:09
Top


Re: 緣起
#22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個人所知略說:
想蘊不必突破,只須正觀無常即可。
要破除的是諸結使。

Posted on: 2008/10/10 5:56
Top


Re: 緣起
#23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參照:

Eric 寫道:

9. 整理:
緣起是指苦的積累(成長, 薰習)過程,是一個動態(Thread, 引線)的過程。
目的是經由這個方法, 可以導引我們到緣起處。(這是修行上的一個竅門)


針對第9點整理而言:
就我所知,苦集與苦滅,是指因緣的有與無。這不是修行的竅門,而是在說明生滅的真諦。
在對苦、苦集、苦滅有正知見之後才能走入正確的滅苦之道,而滅苦之道的竅門則是八正道。
經由八正道的修行,才可以導引我們到解脫之處。

Posted on: 2008/10/9 6:21
Top


Re: 無常
#24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參照:

Eric 寫道:
讀《阿含與止觀:羅睺羅的求法》後, 對無常之理解

.....
.....

7. 無常是指修法, 不是想法。無常是對Vipassana的超越。(當然前題是要做到Vipassana和生活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針對第7點發表個人所知道的見解:

無常是一種現象,不是一種修法。無常想才是修法。

雜阿含經(二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雜阿含經(七四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Posted on: 2008/9/26 7:19
Top


Re: 五蘊皆空
#25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個人心得提供參考:

例如:房子。明明就存在那裡,倒下來砸到人會要人命,怎麼說它是空的?

雜阿含1169經:
參照:

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如此經所說:「若色.受.想.思.欲,知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觀察到這種現象在心裡所產生的意象就稱它為空。

至於要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在此經佛陀說: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Posted on: 2008/3/25 5:13
Top


Re: 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來禪修呢?
#26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個人提供一點看法:

觀察自己的身體最方便,因為它24小時總是在;要觀察外色當然也可以,一般來說,若非有「非得如此」才行的理由,否則不必捨近求遠。

如果自己家裡有水喝,就不必跑去別人家求水喝。如果有人專找2月29日修行,你說修一輩子能修出啥麼?

Posted on: 2008/3/23 23:29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27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你說佛乘大法因緣不成熟,要不要考慮一下精華版的佛乘大法,如下文佛陀自述。

參照:
雜阿含經(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來源網址: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AHan/T020080b.htm

Posted on: 2007/7/5 7:41
Top


Re: 南傳修行成就高僧大師有可能上下座身心皆能保持平衡?
#28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雜阿含287經: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
法友:
我所知解,如經上記載古仙人道,八正道即是成佛之道。所以學法沒有分大小乘,自知自覺為他人演說的稱為佛,聽佛說法成道稱為聲聞,世間相有差別,但解脫並沒有差別。

Posted on: 2007/1/7 5:57
Top


Re: vipassana
#29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參照:
「靜坐」靜心是世界上最簡單的靜心


這句話是主觀的,就我個人而言,靜坐並不一定是最簡單的方法,有些人雖坐著不動,但心念卻靜不下來,而有些靜心的方法,例如:動中禪、打太極拳...等,也能使心念很快的靜下來。


參照:
佛陀就是透過「靜坐」靜心而成道的。


如果有讀過阿含經就不會這麼說了,如果佛陀就是透過靜坐靜心就能成道,那佛教就與其它宗教沒什麼不同了。佛陀是先發現了古仙人道(過去諸佛走過的路),然後再追隨成佛之道才成道。 佛法並不只是靜心而已,前面RESP在#2的回應中已有提到不同之處了。


參照:
當你達到了你存在最終的點,當你達到了颱風的中心點,你就找到了神。神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光、意識、真理、和美,神就象一切人類多少世紀以來一直在夢想的東西,而那些夢想的寶物就隱藏在你自己裏面。


在佛法中,這不是終點,一個到達終點的人在經典中是這樣形容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Posted on: 2006/11/25 7:05
Top


Re: 問:佛陀在何處說到要活在當下 ?如何才算活在當下?
#30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活在當下個人認為是如雜阿含617經中所說的自處父母境界。

雜阿含617經:
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受.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活在當下個人認為也是如雜阿含254經中所說的不忘念,隨時保持著正念正知,在生活中一切語默動靜都能清楚明白。

雜阿含254經二十憶耳尊者說: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中阿含經梵志品梵摩經第十有位梵摩如此描述佛陀:
復次。尊。我見沙門瞿曇著衣.已著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園.已出園。行道至村間。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飲食.已受飲食。食.已食。澡手咒願。從坐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園.已入園。入房.已入房。

佛陀處理每件事都不失去念頭,從著衣到已著衣不失去念頭,從出房到己出房亦不失去念頭,一切時刻都處於正念正知、自處父母境界之中。因此就不會看到文字描述中有佛陀對這些事情生起愛憎的描述。

Posted on: 2006/1/9 9:23
Top


Re: 請問可以自學動中禪嗎?
#31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現在有示範影片可觀看:
http://www.mahasati.org.tw/xoops/modu ... ews/article.php?storyid=4

法義的部份,可先看自覺手冊:
http://www.mahasati.org.tw/xoops/modu ... p=view_one_book&book_sn=1
(or)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sn=7&bdsn=311&fullscreen=

自學當然是可以,只是遇到瓶頸或有疑點時沒有人可以指點迷津。最好還是參加至少一次以上的正規禪修課程。

Posted on: 2004/10/20 11:14
Top



TopTop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