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RESP)




Re: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亦正是內觀四念處根本心要?
版主
版主


林教授答:
◆就像戒毒,想戒毒者都深深「知毒」不好,但戒毒者為何不是那麼容易離毒?
◆所以,此處的「知」是指一方面修出「止」的定力,一方面修出無我正見的「觀」,在「止觀雙運」下生出真正的「知」,這「知」是真正的般若,此時才是真正的「光明」,這「真知」一生起,當下就是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無明黑暗馬上消失無蹤。
◆燈亮前,要下很多功夫,因為我們的止、觀是那麼的單薄,而我們的執著習性卻是那麼的頑強。

Posted on: 2007/8/6 16:56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56:53
Top


Re: 其實楞嚴觀音耳根圓通法門本身就是四念處修法?
版主
版主


林教授答:
( 1)將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理解為是使用四念處根本核心原理:觀照、覺知的對像用在耳根上,並無不可,四念處要能修到「聽只是聽」、「看只是看」等等,如實看清諸法無我或自性空而不執著。
( 2)每人學佛因緣雖不同,並面對眾多的修行法門(以及甚多方便法門),但是走來走去必要走到二個要站:(a)得到身心輕安,得到「止」,(b)得到無我正見,而後經由「止觀雙運」體證無我。
緣好者能早日走到,緣差者多受點苦,但總要朝向這二站前進才對。

Posted on: 2007/8/6 12:2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57:40
Top


Re: 請益大般若經之四念處亦可同樣證入楞嚴經所言之圓通境界?
版主
版主


林教授答:
(1)該經上,佛陀已經給出答案:「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那麼,阿羅漢和諸聖者菩薩為何無有差別?我們若站在中觀宗應成派的立場可以明確地說:阿羅漢和諸聖者菩薩都體證相同的空性、人無我和法無我,都體證相同的究竟真理,在這一點無有差別。
(2)大般若經四念處的修持法就是體證空性、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法門。

Posted on: 2007/8/6 9:45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58:10
Top


林崇安教授的最近著作三書(大千出版社出版, 2007.07)
版主
版主


林崇安教授的最近著作三書內容(大千出版社出版, 2007.07):

(一)內觀動中禪
〔引介〕內觀的法流;生活中的禪修;生活與禪修。
〔主文〕生活即禪修:七日法談。
〔摘錄〕隆波田的動中禪;吉達西多的直路內觀法;佛使比丘的內觀捷徑法;阿姜查的禪修問答;內觀教育禪林禪修法。

(二)止觀法門的實踐
1.釋尊修習止觀而成佛的過程。2.羅怙羅修習止觀而證悟的過程。3.內觀禪修的探討。4.止觀實踐和現代生活。5.止觀實踐和人間淨土的達成。6.止觀實踐和緣起的過程。7.止觀實踐和「覺之教育」。8.止觀實踐和佛教心理學。9.止觀實踐的法談 。10.止觀禪修問答。

(三)佛法之源:阿含經的源流與核心思想
1.釋尊的教導和《阿含經》的結集。
2.《本事經》的經型及其編集。
3.《增一阿含經》的經型及其編集。
4.《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
5.《阿含經》中的知識系統。
6.《長阿含經》的核心教導。
7.《阿含經》中的核心命題。
8.《阿含經》中的心性論。
9.《阿含經》中的菩薩道。
10.《阿含經》中的邏輯思維。
11.從《阿含經》來看佛學研究。
12.從科學的譬喻來看《阿含經》。

Posted on: 2007/8/2 19:14
Top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在法的道路上行走,就是走在聞、思、修的正法上,也就是一步步經由「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進入聖者之流,修出圓滿的八聖道,才是正途。
此中,親近善男子和聽聞正法是屬於他力,內正思惟和法次法向是屬於自力。所以學佛必須自力他力兼具,同時要理論和實修並進,這樣才符合佛陀的教導。
在一般的學校教育中,也都是如此。自力是靠自己用功,他力是靠老師指導。

Posted on: 2007/8/2 15:1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6:19
Top


Re: 刪文公告
版主
版主


使用引言的語法:
[*quote]欲引用的文章內容[*/quote]
(前後二個星號請勿輸入)
星號拿掉後所呈現的內容:
參照:
欲引用的文章內容

Posted on: 2007/8/2 8:42
Top


Re: 管理者你好!
版主
版主


天仁網友您好,
如需針對個別網友問答,當然可用字句不長的抬頭語句與簡單的結語.

註:RESP 是本網站的處理小組

Posted on: 2007/8/1 15:40
Top


刪文公告 :
版主
版主


各位網友大家好,

為便於節省網路資源,以及閱覽簡潔方便,敬請各位發問時可以省掉問候、祝福等客套話,直接切入主題,這樣大家都一目了然.

另外,希望網友的回應能直接針對問題,避免偏離主題太遠.
即日起,為保持內觀禪修的宗旨,將會開始整理所有的討論話題,所有與主題無直接相關者,將予以刪除,敬請見諒.內觀禪林討論區歡迎大家提問與回應,但是簡潔清楚的討論,可以節省大家寶貴的時間,功德無量.

註:RESP 是本網站的佛法處理小組,凡是林教授的回應將集中到林教授專欄,方便閱讀。

Posted on: 2007/7/31 14:3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01日 15:47:0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25日 10:09:21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25日 10:10:44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25日 10:11:1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48:31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50:5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1:52:07
Top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答鄭崑巖中丞
版主
版主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答鄭崑巖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現成,不欠毫髮。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熏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鏟去知解,的只在一念上做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破。就於妄念起滅處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一咄便消。切不可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

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

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

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

 

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者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滅跡潛

赶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祕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此正識神影明,分別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

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陶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

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

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顯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

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向外馳求。若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

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性實法耳。

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

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透過始得。


Posted on: 2007/7/30 21:11

Edited by RESP on 2015年01月21日 15:27:27
Top


Re: 修持內觀四念處時,是否正使用所言第七識 來進行[覺知][觀照]?
版主
版主


◆佛法的義理和實踐方法,各有傳承系統的解說和教導,各度化有緣的不同根器者。解說時或用唯識思想、或用中觀思想、或用阿含思想等,雖方便有多門,最後都要返璞歸真,放掉執著,立足於三法印,並體證三法印。

( 1)修持內觀四念處時,不是使用唯識所言第七識,來進行[覺知][觀照 ]。

( 2)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壇經中有一段名言: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應依據傳統唯識宗的宗派思想來解說。

( 3)將中國禪宗尊稱為大密宗,這是方便之說。由唐時禪宗在西藏被駁回可知。參話頭的「參」,不是用第七識參話頭,應去參考大禪師,如虛雲老和尚的禪宗方式解說。

內觀四念處的「覺知觀照」,是依據阿含思想,此處所訓練的是心所:念、定、慧。

Posted on: 2007/7/16 6:55
Top


Re: 請益讀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與信心銘對內觀四念處修學很有幫助?
版主
版主


(1)學佛要心安而喜悅。上座時,覺得課誦華嚴經、信心銘、大念住經、金剛經等後,身心安詳而 喜悅, 何妨先課誦?這對修學內觀四念處自然很有幫助。

(2)接著下座 後,以輕鬆而喜悅的心,時時覺察自己的身體動作,進而覺知自己當下的念頭,從早到晚,如此觀照, 該位禪修者就在修學內觀四念處的菩提道上穩定成長。

Posted on: 2007/7/12 23:36
Top


Re: 詢問去泰國正念動中禪中心資料
版主
版主


動中禪網路: www.mahasati.org.tw

E-mail: maha.sati@msa.hinet.net

電話:陳居士 (02)28412807 0918506563

陳居士 (02)33931498(晚上) 0918937019

王居士 0918216941 姚居士 (04)22365428

Posted on: 2007/7/9 21:30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版主
版主


( 1)佛法要以佛陀所說的經典為依據。

( 2)由於經典義理艱深,詮釋時以印度歷代大論師的論典為依據。

( 3)由於眾生根器的不同,歷代大論師以不同角度來詮釋經典,印度歷經長期的義理之諍,形成四大系統:a婆沙宗、b經量部、c唯識宗、d中觀宗。此中,婆沙宗含括說有部、犢子部、上座部、大眾部等四聖部。唯識宗分隨教行唯識宗和隨理行唯識宗。中觀宗分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

( 4)印度歷代大論師,如世友、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法稱、月官、月稱、寂天等,都有權威的論著保留在大藏經中,使後人有所遵循。月稱是印度後期中觀宗的大師。

( 5)月稱的《入中論》對《十地經》有所詮釋,指出七地菩薩的內證智慧才算超越四果阿羅漢。也指出三乘聖者都必體證人無我和法無我,這些探討詳見《入中論》。

Posted on: 2007/7/5 7:56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版主
版主


( 1)依據《十地經》所述,四果阿羅漢的福德資糧不如初地菩薩。

( 2)依據《十地經》所述,七地菩薩的內證智慧才算超越四果阿羅漢,《佛說十地經》說:「今此菩薩第七地中,於自所行安立智故,出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事業。」

Posted on: 2007/6/28 21:26
Top


Re: 問:佛法上為何以意業為重而非身業和語業 ?
版主
版主


依據《中阿含經》第一三三經:《優婆離經》

◆長苦行尼揵問佛陀:

(1)長苦行尼揵問曰:「瞿曇施設幾業,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

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我施設三業,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云何為三?身業、口業及意業也。」

(2)長苦行尼揵問曰:「瞿曇!身業異、口業異、意業異耶?」

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我身業異、口業異、意業異也。」

(3)長苦行尼揵問曰:「瞿曇!此三業如是相似,施設何業為最重,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為身業、口業?為意業耶?」

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此三業如是相似,我施設意業為最重,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身業、口業則不然也。」

(4)長苦行尼揵問曰:「瞿曇施設意業為最重耶?」

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我施設意業為最重也。」



◆佛陀以實例對優婆離居士說明意業為最重:

(1)佛陀問說:「居士!你認為如何?有尼揵好喜於布施,樂行於布施,守持防護律儀:無戲,樂不戲,為極清淨,極行咒, (此句南傳藏經翻譯為:有尼揵守持四種防護律儀,防護一切水,致力於防護一切惡,去除一切惡,充滿防護一切惡),但是當他來回走動時,會踩殺許多小生命。居士!對於這樣的殺生,尼揵親子認為應該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呢?」

優婆離居士回答佛陀說:「佛陀!如果是故意的,會得大罪;如果不是故意的,就沒有大罪。」

(2)佛陀又問:「居士!你所說的故意是什麼意思?」

優婆離居士回答佛陀說:「佛陀!就是意業。」

(3)佛陀告訴他說:「居士!你要想清楚再回答,你現在所說的與剛才所說的是前後矛盾,互不一致。」

Posted on: 2007/6/26 21:10
Top


Re: 問:什麼是無明?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對五取蘊不能如實 看清它們的無常和無我,就是無明。「無間等 」就是 現觀。要現觀到何種程度?要以根本智現觀五取蘊無我,也就是要以根本智照見五蘊皆空。

Posted on: 2007/6/19 16:1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3:19
Top


Re: 問:什麼是無明?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無明可以分成「煩惱障」和「所知障」,前者是粗品,後者是細品。聲聞阿羅漢和獨覺阿羅漢都斷除了「煩惱障」。佛才能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2)無明又可以分成「分別」和「俱生」,前者是粗品,後者是細品。依據宗派的不同,可再細分。

Posted on: 2007/6/19 11:4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2:46
Top


Re: 《中論 》、《入中論 》和《阿含經》有何關係?和內觀法門又有何關連?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 中論》、《入 中論》 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釐清《阿含經》中 無我和空的意義。

(2)佛滅二百年後,佛教的不同部派對無我和空的意義開始分歧,有的部派主張有 「 即蘊我」 ,有的部派主張有 「 不可言說我」 等等。如果不能掌握無我和空的意義,如何體證無我和空性?這是一個嚴肅而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3)佛滅六百年後,約西元二百年,龍樹《 中論 》的出現就是釐清 《阿含經》中無我和空的意義,破除「離蘊我」、「即蘊我」和「不可言說我」等錯誤的見解。 但是 《中論 》的義理深奧,仍常被誤解。

(4)到了西元六百五十年,出現了月稱的《入 中論 》, 將《阿含經》中無我和空的意義,給予更細膩的分析,是印度佛教後期思想的頂峰。

(5)內觀法門就是要體證《阿含經》中佛陀所說的 無我和空,如果不能體證無我和空,就不能滅苦。所以,對無我和空必須先生起正確的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而後才能生起真正體證無我和空的修所成慧。

Posted on: 2007/6/17 22:3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1:11
Top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毗婆奢那和內觀法門有何關連?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其實「毗婆奢那」的漢譯,就是「內觀」。

(2)《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毗婆奢那,先依據《 瑜伽師地論》 的「聲聞地」來解說四種毗婆奢那法門,接著以建立中觀正見為主軸,此屬於聞所成慧,宗喀巴大師認為必須先掌握正確的無我觀才能滅苦,這在他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更有詳細的闡釋 ,如果不知我執所執的「我」是什麼,如何破除我執?如果盲修瞎練,如何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這是宗喀巴大師的觀點。

(3)南傳的內觀法門重視修所成慧,認為時時刻刻要直接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最後將洞見身心的無常和無我。

(4)回顧釋尊時期的內觀教導,其實是依據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的次第前進,所以不應偏廢。已經有正確聞思的人,應走入修所成慧。未有佛法的正見而定力好的人,應補足聞思方面的正見。

Posted on: 2007/6/14 21:1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0:36
Top


Re: 請益世尊在開示金剛經時候,是否無時無刻皆無離開四念處?
版主
版主


修學四念處,對證到一個境界,其具體名詞末學一時記不清,就是可以剎那間如實見到剎那生滅!到時對於時間空間的看法與常人窘然大不同!所以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
-----------------------------------------------
(1)在食時、著衣時、持缽時、乞食時,乃至敷座而坐,在此一連串的動作中,內心都很清楚,便是時時刻刻沒有離開四念處,而且正在實踐動中禪。

(2)無常觀有粗品和細品,能在剎那間如實見到剎那的身心生滅,是 細品的無常 。

(3)要更上一層樓, 進入無我觀 ,照見五蘊皆空,此時才是真正的體證三心不可得。

Posted on: 2007/6/14 19:26
Top



TopTop
« 1 ... 37 38 39 (40) 41 42 43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