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問:凡是煩惱都是不善嗎?
版主
版主


答 :依據標準的不同,於大毘婆沙論 最少有三說:

◆譬喻師主張:一切煩惱,應皆是不善,因為是不巧便慧所攝持故。

◆另一家主張:色、無色界煩惱,應皆不是不善,因為不感不愛果故。唯欲界煩惱,應皆是不善,因為感不愛果故。

◆有部師主張:色、無色界煩惱,應皆不是不善,因為不是「無慚無愧,或彼相應,或彼俱有,或彼所生」故。

欲界身見、邊見及彼相應無明,應皆不是不善,因為不是「無慚無愧,或彼相應,或彼俱有,或彼所生」故。

餘欲界煩惱,應皆是不善,因為是「無慚無愧,或彼相應,或彼俱有,或彼所生」故。

Posted on: 2006/5/11 10:57
Top


問:有人自稱 「業障深重 」。什麼是業障?
版主
版主


答: 業障有一定的定義,舉三論為證如下。

◆發智論卷第十一 說:「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說 :「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何等為五?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僧。五惡心出佛身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說 :「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餘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就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

Posted on: 2006/5/11 10:55
Top


問:什麼是天住、梵住、聖住?有何差別?
版主
版主


答:

◆四靜慮、四無色定,名為天住。

◆四無量定(慈、悲、喜、捨),名為梵住。

◆四聖諦智、四念住(身受心法)、四正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善令增長)、四神足(欲勤心觀)、五根(信進念定根慧)、五力、七覺支( 擇法精進喜輕安捨定念)、八聖道、四行跡(苦遲通、苦速通、樂遲通、樂速通)、勝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四法跡(無貪、無瞋、正念、正定)等十一項,名為聖住。

差別:天住、梵住屬增上心學(定學)。聖住 屬增上慧學。注意聖住中的每一項都包括定和慧。

◆證據:《瑜伽師地論》卷 98說:「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四無量定,名為梵住。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跡、勝奢摩他毘缽舍那、四法跡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Posted on: 2006/5/11 10:53
Top


問: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證果?
版主
版主


答 :

◆ 從阿含經和廣律的記載可知,許多在家和出家眾在佛陀開示的當下證得初果,當時這些人都是處在未到定或近分定,並非處在初禪。

◆ 但是要知道:未到定或近分定是歸屬於「正定 」的範圍。

Posted on: 2006/5/11 10:52
Top


訪客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訪客_訪客
很抱歉!
林崇安教授您好!
末學有一件事想請教教授,
是關於金剛乘學會的現任導師--黎日光上師,
因為末學嘗聽說,
漢人的上師有許多在傳承上多不可靠,
也有些師兄會比較質疑漢人身分的上師,
所以末學想了解,
黎上師是否是具有確實清淨傳承的金剛上師?
末學知道這樣問會很沒禮貌,
但末學想清楚的了解黎上師的傳承!
又林教授同是劉上師之弟子,
故末學想來請教林教授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謝謝林教授!謝謝!
末學懇請教授慈悲告知!慈悲告知!
因末學想前去拜訪!

Top


林義信 博士
一本令人敬愛且令全世界華人引以為榮的書
訪客_林義信 博士
您好!

請讓我介紹一下一本令人敬愛且令全世界華人引以為榮的書。

您可以試問自己﹕
> 如何使他人喜歡您、尊敬您?
> 如何贏得朋友?
> 如何使您的作人幫助您的健康、工作、事業、前途、
成功、人際關係、精神生活、心靈、幸福、…?
> 如何使您的生活較順利、愉快?
> 如何做任何您想做的事而不會使他人不舒服?
> 如何培養孩子或學生的良好作人?
> 如何使世界和平且較美好?

您可以在這本令人敬愛的書:

廿一世紀完全作人原則 (作者: 哲臘曙 博士)

尋悟出這些以及其他許多問題的答案。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教育性禮物 –
可給孩子、學生、朋友、親戚、同學、父母、老師、…

它對讀者本身有許多益處,例如對健康、教育、工作、事業、前途、成功、自我改
進、人際關係、精神生活、心靈、幸福及其他許多。您周圍的人也將受益。

每個人都可能發現這本手冊對他本身有幫助,不論年齡(從幼年到老年)、職業、身
份、地位、性別、宗教信仰、…

此書的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許多專家及世界性領袖稱讚。

最近研究預測未來人類社會將與現在差別很大。「面對這新的社會,我們有新的挑
戰︰在剩下的廿一世紀中,良好的作人應是如何?」

如果您為人父或母,或為人師,您能從這本手冊中學得如何培養孩子或學生的良好
作人。請勸導您的孩子或學生讀這本書。這將對您自己以及他們有很大的益處。

這些完全作人原則「不僅包括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
也包括什麼是我們不應該做的 - 尤其針對許多人常犯
或易犯的毛病。」

這本適時、獨特且非常重要的手冊被設計為適合大多數人,而且是自我完備的。它
被美國一位專業書評家稱讚為「簡明表達、傳達所應知訊息、實用、適切、可行的
忠告綱要」。

此書顯著地不同於其他同題材的作品。

此書是來自一位極優秀的科學家的長期研究結果。

暴力行為近年來在校園、社會和世界許多地方增加了。
這個問題的含意及重要性是明顯的。
此書被一些專家認為是
「以一個正確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解決校園暴力行為問題」。
有些專家說:「這本書對整個社會預防暴力行為也將是有效用的。」
如何使世界和平且較美好?此書可以引導人類走向正確的路途。
其他許多個人和社會問題對個人福益的影響也逐漸在增加中。現在,需要一種有效、
適當、全面、深根及長遠的解決方法。

此書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它不僅是要幫助解決目前最重要的問
題,它也是每個人對在剩下的廿一世紀中的作人有較好的準備所必讀的書。「良好
的個人作人是社會良好健康的基礎。」

「在道德正義逐漸黯然褪淡的現今」,此書力挽狂瀾,成為人類在廿一世紀向前航
進的正確燈塔。

此書被稱讚為「一本對廿一世紀新而正確的經典(“Bible”)」。

作者哲臘曙在臺灣出生長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物理學博士,
在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從事科學研究。
除了科學本行外,他也愛好文學、哲學、歷史、地理、音樂、教育、心理等等,更
關心道德、作人、處事、社會、人類與世界等問題。他希望能融合科學本行與其他
學問。其中一例即為他長期對「廿一世紀作人」的思考及研究,產生了這本書。古
希臘的「哲學」意指一切的學問。他在大學時期即啟用「哲臘曙」這個筆名,期望
能達成理想:使融合一切學問的事業再現曙光。

當人類即將步入廿一世紀時,高瞻遠矚、慈悲為懷、同情憐憫、見危義勇的哲臘曙
博士已提出了警世預言,其中一些已經在這新世紀初被證明成真。

--------------------------------------------------
此處摘錄自哲臘曙博士在此書的「中文版加序」︰

「本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融會貫通東西文化對作人的優良精髓,以之為源進而創造
較新較佳的作人原則以適合新世紀的人類社會,並將中國許多美好的作人精神介紹
給西方世界。希望以此幫助解決廿一世紀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但不限
於)(東西兩文化)僅其一文化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些年來,為了與本書相關的努力,我已犧牲了幾乎所有寶貴假日,甚至常披星
戴月前進。以站在美國這的觀點看,這幾年的確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最震撼動蕩的
時期。我欣慰得到世界各地許多良心人士與道德熱忱者的贊許及支持。在道德正義
逐漸黯然褪淡的現今,他們可歌可泣的鼓舞和行動,是迄今我為這方面一切努力與
犧牲最大的慰償,也使我在灰暗的廿一世紀初對未來人類社會更添增了信心與樂觀。
我在此再次表達感激和致謝。」

「希望本書在另一方向的使命可以順利進展 - 貢獻於東方世界。
中國為禮儀之邦,有數千年的優良文化。願本書將能助於原本東方文化的更新致用,
以裨益東方社會,也嘉惠所有人類。」
--------------------------------------------------

許多教育單位,由國家、州/省的階層到個別的學校(大學、中學、小學、…),已
訂購此書作為教科書、參考書、給學生的禮物等等;或供教職員訓練發展、讀書俱
樂部閱讀、全校性活動計劃等等;或作為一個預防校園暴力行為、改進教育、有益
學生、老師及父母的積極行動。

由於受歡迎的需求,此書已(或曾)被一些美國頂尖網路書店列為頂尖特顯件 (Top
Featured Item) 於一些題材類,如「非小說類」、「參考類」中的「個人實用指南」,
「健康、心靈與身體類」中的「作人」,「生活技能指南類」,「道德與倫理哲學
類」,…

此書也已(或曾)在最大的繁體中文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某些暢銷排行榜
名列前茅,甚至榜首。

「我感激您為了寫這全面性而同時非常清楚的整套原則所做的研究努力。毫無疑問
的,如果人們遵照這些作人原則,這世界將是一個較好的居住地方。」挪威首相延
斯‧斯托爾滕貝格在寫給哲臘曙博士的一封信中說此。挪威每年頒授諾貝爾和平獎,
並為一個較好的世界努力。

「最近SARS(煞世病)的教訓再次顯示哲臘曙博士的遠見。」這是一位華人的評論。


上面只是略舉兩個他人評論的例子。出版社在書中(p195)註解:「由於頁數限制及
引用權(著作權)的因素,其他無法計數的眾多評論不能被列在此。它們之中許多也
許比列在此者評論得更好。」我在此依書中之順序列出所有列在書中「他人如何說
此書」(出版社提供)的評論的標題(僅列標題;詳文請見書內):

>對新世紀與新千年的參考之作;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克拉克總統的評論

>「毫無疑問的,如果人們遵照這些作人原則,這世界將是一個較好的居住地方。」


>「一本對廿一世紀新而正確的經典(“Bible”)」

>「人們現在需要這本書」

>「再次顯示遠見」

>「空前嶄新的!」

>「可以幫助解決西方文化所不能解決的」

>「非常高度的推薦」

>「世界正在大聲泣求一本正確作人的書。」

>「以一個正確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解決校園暴力行為問題」

>路易士安納州教育廳廳長及路易士安納州教育廳在路易士安納州校園射擊事件發生
一天之後的認知與願望

>奧克拉荷馬州州長喝采讚賞這本書的努力

>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的評論

>哲臘曙的個人(personal)朋友們(非工作上的朋友們)對此書的感覺為何?一位哲臘
曙夫婦長期的個人朋友(華人)所寫的一封信可以為例

>「對我,圖書館館長,有這本書在我們圖書館裏是一個令我自豪的靜源。」

>「是有明確的改進運動朝向較體諒他人、對他人較好以及較高尚的方向,經由…
《心靈雞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全系列,而現在則為《廿一世紀完全作
人原則》。」「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這也就是我們怎麼改造世界。」;一位教育
家的評論;這位教育家致力於精神成熟和直覺商數(直商) (Intuition Quotient)
的教育;直商是由這位教育家及其同事創造的新 IQ

>美國露營協會已訂購此書作為作人教育和青、少年發展的材料

>「教育不應該僅教知識,還應該教智慧。現在的教育未能成功地做好這點。我感覺
這是造成今日邪惡橫行世界的部份原因。…我想要使用哲臘曙博士的《廿一世紀完
全作人原則》為主要的課本。」

為了您的方便,我在此提供您連結到博客來網路書店此書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7577

敬請告訴您認識的人有此書存在。這是對您自己、對您的家人、鄰里、對您認識的
人、對社會和世界一項容易但偉大且可敬的貢獻。您將會被感激!

祝您
能享有一個較美好的世界

林義信 博士 敬上

Top


問:許多內觀禪修法門為何強調要由頭到腳掃瞄整個身體,覺察自己體內的狀況?
版主
版主


問:許多內觀禪修法門為何強調要由頭到腳掃瞄整個身體,覺察自己體內的狀況?

答:
◆這種由頭到腳掃瞄身體,覺察自己當下身體內部的狀況,是一種重要的覺知訓練法。當禪修者處於靜止的站著、坐著、臥著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掃瞄身體的方式,很快把身心安頓下來、輕鬆下來。一旦你的心不再跑到其他的地方去,那麼,就可以開始進一步觀察自己身心的無常和無我,也就是說,可以直接去「照見五蘊皆空」。
◆由南傳的《尊者阿迦曼傳》可以看出往內觀察自己身體的重要:禪修大師阿迦曼尊者早期在利亞布寺的禪修中,曾經三個月浪費在好奇心的追逐幻象(禪相)中,生起情緒化的感性波動,他無法從禪修中獲得泰然自若或平衡的心境。他於是確信這絕非通往解脫的正道。從此以後,他把注意的焦點回轉到身上,使它橫亙週旋在全身不同的層面或範圍中――垂直的、水平的、向上的、向下的、對角斜邊的――永遠在正念(sati)的審視之下,但他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經行。在他偶而靜坐禪修時,也不讓他的心意退到專精於一的狀態,而使它規律地審察身體的各部位。睡覺的時候也進行著以身體為基礎的禪修。這個方法試了幾天,他以身體的自然現象做為開始靜坐禪修時的中心主題,這時候容許心境息隱到專精於一的狀態,以便於觀察後續會發生些什麼。雖然心境已經被訓練和調伏了好幾天,但仍未獲得心的輕安舒息,然而期待的息隱來得出其不意的迅速和輕易,剎那間,身體似乎破裂成兩部份,同時伴隨著自發的認識,「毫無疑問的,這是正確的方法了。」這種專精於一的情形,是由堅固實證的「身觀念住」所形成的特性,防止心境無目標地漫遊於「外境」。就是這個他所採納的內省方法,後來加以調適修改,用於較高深的修習和努力。這是他生命中,熱心修習的一個極重要的轉捩點。自從他發現了正確的方法,由於一再的練習,他的進步也持續地增強。

Posted on: 2006/4/10 11:04
Top


問:禪修時,為何要觀察四大?有何依據?
版主
版主


問:禪修時,為何要觀察四大?有何依據?

答:
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說:

比丘於任何處所,任何姿勢,觀察此身,了知:此身中,有地、水、火、風。

◆所以,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皮膚內所包的整個身體,上至頭頂,下至腳底,感覺到體內「地、水、火、風」四大的生滅變化,感覺到身體的冷熱、鬆硬、痛癢,這些都是四大的變化所形成,都是遵循大自然的法則在運作著,都是無常、無我的。

Posted on: 2006/4/10 11:02
Top


問:如何經行?有何依據?
版主
版主


問:如何經行?有何依據?

答:
◆行禪或經行時,要以自然而輕鬆的步伐在一段距離內(約十幾步到二十步)來回行走,走的時候只需要覺知自己腳步的移動。走到路的另一端時停住,由頭頂慢慢往下放鬆自己的身體,一直放鬆到腳指頭(覺察自己當下體內的感受),而後轉身繼續經行。這種行禪配合住禪的方式,是有所依據的,在北傳最重要的禪修著作,《瑜伽師地論》中說:

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亦非一向專事往來而習經行。時時進步,時時停住而習經行。

◆這裡含有二個重要的訊息,第一,經行時,要把心放在當下,不要東想西想,內心不慌不忙,行走時不快不慢。第二,不要只是一直來回走,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這樣效果反而會更好。

Posted on: 2006/4/10 11:01
Top


問:一般辯論,常常演變成各說各話,有時還要第三者評分,評分者也有各自的主觀色彩,因而辯經豈非意義不大?
版主
版主


問:一般辯論,常常演變成各說各話,有時還要第三者評分,評分者也有各自的主觀色彩,因而辯經豈非意義不大?

答:
◆先要知道,因明辯經其實相同於下圍棋、象棋,雙方在遊戲規則內公平競爭,分出高下。下完後,雙方都可以一步步逆回,客觀看出何處下差了,輸者馬上學到經驗,提升能力。
◆因明辯經是在規範下,針對一佛法主題,在一問一答中,不斷深入義理,攻方一直立出「因明論式」,守方就其大小前提的正確與否,立即給予回答,因而和下棋一樣,乾淨俐落。所以,因明辯經不同於一般辯論的各說各話。
◆因明辯經也像數學的解題,有時是證明題,有時是測驗題,都要一步步的推導,推導的結果是否正確,都可以接受客觀的檢驗。可參考本網站的辯經實例。

Posted on: 2006/4/10 10:59
Top


[代貼] 因明辯經心得分享之二
版主
版主


因明辯經研習營記實
呂麗華

2006年1月20日至24日,來自臺灣各縣、市僧俗二眾學員,約二十名相齊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成為華語辯經研習營第一期學員。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中心,據說是由一群熱心的義工、學員與林崇安教授等人蓽路藍縷一起搭建起來的。曾有一位泰國佛學教授來訪,稱此地的景觀與泰國南傳佛教禪修中心相似,保留了原始佛教道場的風貌。簡單的建物,筆直的松樹以及規劃就序的經行小徑……在在純樸得可愛。

一夥人陸續報到完畢,並各自安好單,在金蓮學長親切的招呼下,大家享用完豐盛午齋,即開始此次研習課程。

此次研習課程內容是依據不同的五階段進行:(A)因明論式與三段論法。(B)因明論式小前提的成立。(C)因明論式大前提的成立。(D)大前題與衍生命題的成立。(E)因明立式二輪推論法的實習。老師每講解完一個階段,會要求學員背熟理論內容與論式規則,接著分組演練,體驗一下攻防中的緊張趣趣。這對記憶力與思辯力是一項挑戰。喜歡自我挑戰的人,不妨報名參加四月份的課程。

挑戰自己的智慧是最上乘的競賽!筆者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體驗出智慧是可以靠因明辯經提昇的。林老師所編的《因明立式辯經教材》目標,是「以科學推演的有效方式,透過數天的密集訓練,達成能夠直接以中文初步辯經。」許多同學在參與初階課程後,皆興致高昂的希望能有進階的課程。

課程之間安排休息時段,大夥兒小憩談心,不論是進德或是修業皆兩相無礙!在這白鶴、鷺鷥群飛,松林疊翠,綠野苔蹤的美麗湖光山色中,參加有如渡假式的因明辯經研習營,不僅增益智慧,內心亦是既充實又溫暖。行筆於此,真心盼望諸有情皆得享此人間盛會!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293期,2006)

Posted on: 2006/4/10 10:57
Top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學佛過程與一般求學有相同之處:

1 選課與老師──每人感覺不同,如果 老師言行正直,何妨先親近。接著:

2讀書上課──依據所教,用心學習,如果自己內容吸收得快,即是投緣。接著:

3考試檢驗──此點最重要,自己每月要檢驗自己所吸收的,是否正走向滅苦的目標,是否自己的言行正 走向減少執著?

就如 上數學課後,越來越能解題 ,有無進步,自己應自知。

◆ 一般求學是增進世間法。至於學佛 ,如果只增進一些世間法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學佛,如果檢驗出自己內心的能力 (亦即戒定慧)沒有往上提升,或更具體的檢查出自己內心的貪愛瞋恨無明沒有減少 ,就要用智慧找出問題所在(是自己不對?是方法不對?等等),此時要改正方向。

Posted on: 2006/3/24 18:1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14:34
Top


訪客
Re: 台灣的正信密教道場
訪客_訪客
林崇安教授,您好!
晚學在去年時,曾經參加過金剛乘台北學會的一場法會,
也因為那次的因緣,而第一次面見了黎日光上師.
在那次的經驗,晚學覺得,黎上師是一位慈悲的師長.
黎上師人也很謙卑.
最近,晚學在四處參訪的心得後,決定,希望能前往金剛乘學會,
親近依止黎日光上師!但是晚學才疏學淺,所以希望能再這先向林教授請益,對於晚學依止黎上師之事,希望林教授慈悲!能給晚學一些建議與指教!謝謝!阿彌陀佛!

Top


內觀禪林地圖指引
版主
版主


地址: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
電話: 0937-126-660;(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內觀禪林指引地圖

搭公車: 桃園客運大溪站公車(美華、三層=竹篙厝)

發車時刻表
06:20大溪開(假日停駛)
07:00 / 08:30 / 10:10 / 11:10 / 12:45 /16:20  

發車時刻表(回程)
06:40竹篙厝(假日停駛)
07:20 / 08:50 / 10:30 / 11:30 / 13:05 / 16:40

公車票價:21元

搭計程車:約150到200元之間

Posted on: 2006/3/6 12:48

Edited by RESP on 2006年03月11日 21:08:2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5月27日 16:06:13
Top


Re: 若尚未離淫欲貪著者,則可「以毒攻毒,以貪治貪」?
版主
版主


◆釋尊入滅後 ,所有佛法都要以釋尊入滅當年所說的 『四大教法』或『四黑白法』作判斷, 釋尊告訴阿難說:

(1)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不依於人,云何依教不依於人?

(2a)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真是佛語。

(2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2c)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3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大眾,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

(3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3c)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4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眾多苾芻,皆持經、持律、持母經,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

(4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4c)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5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一苾芻,是尊宿智者,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

(5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說,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棄捨!

(6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

(6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6c)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7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大眾,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

(7b)時,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7c)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8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眾多苾芻,皆持經律、持母經,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

(8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

(8c)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9a)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一苾芻,是尊宿智者,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是真佛語。

(9b)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撿閱經文及以律教。

(9c)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10a)復次,阿難陀!初之四種名大黑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惡,此非是經,此非是律,非是佛教,當須捨棄。

(10b)後之四種名大白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善,此實是經,此實是律,真是佛教,當善受持。

(11)阿難陀!是謂苾芻依於經教,不依於人,如是應學,若異此者非我所說。

◆此處釋尊指示要以阿含經律來檢驗佛法 。若覺合理可接受之,不合理則捨之。以上引文可見本網站佛法教材系列S1《釋迦牟尼佛傳原典選集》 。

Posted on: 2006/2/28 16:32
Top


Re: 觀心
版主
版主


◆所有佛法的 觀心法門都應回歸釋尊的教導,釋尊在念住經中說: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觀心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心貪時,了知:『心貪。』心離貪時,了知:『心離貪。』

心瞋時,了知:『心瞋。』心離瞋時,了知:『心離瞋。』

心癡時,了知:『心癡。』心離癡時,了知:『心離癡。』

心集中時,了知:『心集中。』心散亂時,了知:『心散亂。』

心廣大時,了知:『心廣大。』心狹小時,了知:『心狹小。』

心有上時,了知:『心有上。』心無上時,了知:『心無上。』

心有定時,了知:『心有定。』心無定時,了知:『心無定。』

心解脫時,了知:『心解脫。』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脫。』

如是,或於內心,觀心而住;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

或於心,觀生法而住;於心,觀滅法而住;又於心,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心」,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心觀心而住。



以上引文可見本網站佛法與內觀系列書籍第一冊: 1 ‧基本佛經選集一。

◆釋尊的教導一般是循序前進,先把身念住修好,而後觀受、觀心、觀法,如果日常身體動作都不清楚,如何能觀心 ?

Posted on: 2006/2/28 16:30
Top


[代貼] 因明辯經心得分享
版主
版主


因明辯經心得分享
釋常宏

在一次偶然的上網搜尋資料,無意之中看到林崇安教授要開講因明辯經課程,尤其,是要以中文辯經。對於因明辯經,我本來就很有興趣,但是礙於藏文文獻及藏語,一直都是處於只見樓梯響的階段。因此,當看到這個研習活動時,讓我非常嚮往。特別是林教授佛學淵博,是位解行並重的學者與修行者,對於藏系的論著也相當有研究,所以,我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報名參加。

二期的研習課程,經由林教授的講解,讓末學有茅塞盾開、法喜充滿之感受。末學曾粗略閱讀過英文、藏文、漢譯辯經文獻,也曾聽過對於這些文獻的講解,但是仍是無法去真正掌握與理解到守攻原則與變化。大部分的人大多以「只有用藏文辯經,才能了解這一切的來攏去脈。」來回答我的困擾。不過,這二期的因明研習的講解與教材,卻是解開了我大部分的疑惑。第一期階以「證明題」為主。第二期以進階的「測驗題」為主讓學習者很容易了解辯經的原則與變化,對於往後,繼續學習辯經,奠定紮實的基礎,能夠在閱讀佛教文獻中的評破,更易掌握其中的意涵。當然,對於日常生活、學習佛法,以及修行上,也都有非常大的助益。有關後面的三點,末學再作一簡略的說明如下:

首先,對於日常生活的助益,如林教授曾說到:「某一工程有三方案,何者為佳?工程師們須各別對三方案的優缺點立出理由。此即宗與因。同樣,各宗有其根本立場,以因明作工具,在遵循辯論法則的規範下,就能評估出何者為佳,或釐清何者為是、何者為不是或者都不是。」透過因明的思維,可以正確且快速解決我們日常所面臨到的抉擇問題。

其次,對於學習佛法的助益,也可以運用因明,來檢驗所建立的知見是否正確或加深與增廣學習知見。譬如以「百法」而論,如果給出論式:
瞋心應是心所,因為有為法故。
檢驗(a) 宗:「瞋心是心所」雖是正確,但如何證明呢﹖所以要再往下檢查:
(b) 小前提:「瞋心是有為法」是正確。
(c) 大前提:「凡是有為法都是心所」是不遍,因為還有瓶子等是有為法,而不是心所。
所以,此例子的宗雖是正確,但不能說服別人。別人只要說:「不遍」,就找出錯處了。由此例子可以看出:因明論式,可以檢驗學習者對於瞋心所屬範圍及有為法與心所之間的涵蓋關係是否清楚,並且也要正確說出不對的理由(因不成或不遍)。光是百法的名相及配合其每一法的定義,所建立出的因明論式就可以有數千個論題。所以,末學認為透過因明的這種方式,比起平面的紙張的作答,除加強的記憶,堅定所學的正確外,因為宗與因可以隨時而變,可以隨時連貫所有學。就世俗上而言,是非常富有挑戰性,刺激學習與思維,堅固所學與隨時充實學習。就勝義上而言,是可以增長聞所成慧與思所成慧。

最後,對於修行的助益,佛教之諸法都可以提綱契領收入於四法印中──有為法無常、有漏皆苦、一切法空無我、以及涅槃寂靜,因此,了解四法印,就能夠了解諸法的扼要。而無常、無我以及空是正量的所量,如果能夠了解正量的話,對於無常、無我以及空也能正確地通達。想要獲得解脫及一切智果位的方法,要靠正量。自己能夠解脫及一切智的因或方法,就是正量。所以,要證得解脫及一切智的果位,就必須要了解正量。修行上,可以透過宗與因(前陳+後陳,因)來加以檢驗自己的所見所聞。同樣地,也可以透過宗與因(前陳+後陳,因)來為別人解說。透過因明的方式,自己不但可以判斷出自己的說的主張或對方的主張是否正確,也可以正確指出自己或對方的錯誤所在。因此,因明的方式,不但是可以達到自利而且利他,亦是能開啟智慧與增長智慧之門。

以上是我二次研習的簡略心得報告,與諸位大德分享我的喜悅。此外,末學非常感恩與感謝林教授的慈悲教導,讓我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學習到教授多年辛苦讚研的精華。最後,竭誠歡迎對於因明辯經有興趣者,報名參加,這真的是非常難得與殊勝的因緣。願林教授與十方一切眾生,福慧增長,修行無障礙,早日成就佛道!
               

Posted on: 2006/2/28 9:28
Top


Re: 觀心


佛法要領



四川中江劉洙源先生說

弟子王靖寰等記

...問:何以觀心便得見性?



答:古德云:「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蓋佛法都在清淨心上,返觀內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解脫門,一切神通門,一時俱得顯現。故知心是妙法來處,若不觀心,如何能引得出來?是以觀心為佛法第一妙行,諸行莫及。故華嚴云:「初發心時,即成正覺。」謂自心是佛,見自己真佛,即成正覺也。發菩提心論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今人欲成佛,而馳心外求,哀哉!未曾發心,而修雜觀行,只得生天果報,不得出離輪回。



問:發心既是觀心,且又重要如是,究應如何觀乎?



答:佛說觀心,有一句定義。文殊問經云:(不發,是發菩提心。)云何不發?謂不發一切求利益之心,及悲願有條件之心。蓋發心時,須要摒息一切外緣,離念清淨。生心動念,即乖法體,故云不發。云何又言發?謂念念俱寂,自性圓融,周遍無際,即是發心。智行于內,不行于外,故不發為發。華手經云:(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龐居士云:(但看起滅處,此箇是真如。)其熟味之。



又有要義三:一。發心時,當知無能發者,此破我執。二。無所發之境界。三。無所發之方便。此二破法執。總以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為歸趣。又發心時,如有妙境,及小小神通發現,急宜捨去,以此是無相法故,一切雜行,一切雜觀想,不得合入此中修。此指修三乘言,如圓頓教,即純乎合修。



三 修法



修此法時分二:一趺坐,二觀心,說明於下:



一趺坐 擇清淨處,結跏趺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上。此為全跏,名吉祥坐。或但半跏,右押左上亦可。又有降魔坐: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押右,禪宗多傳此坐,任人自擇,年老者端坐亦可。)身體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印,(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於臍下跏趺上。此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狂亂妄想。)合眼斷光,閉口合齒,舌抵上顎,鼻對肚臍。背脊筆直。兩肩齊平,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觀心 觀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須將六塵萬緣,一概放下: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直觀當下念頭,憧憧往來,起滅不停;勿執著他,勿隨逐他,勿斷除他。只管細細靜看。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復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即與般若相應,發菩提心論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應,是為妄念所遮,是無明心。無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觀無明心即是觀真如心,觀心性即是觀無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觀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問:此種發心,有異名否?



曰:有。觀上不念外境,故名無念行。一心不動,故名不動行。心無所緣,故名無相行。心不住境,故名無住行。用般若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故名般若行。總之,常修此行,則離分別,離能所,即是離心意識,心意識離,真心自現。發心之能事,如是如是。



○事忙人,每日必須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小時者方妙。愈多愈久則愈妙。坐時須要寬衣鬆帶,從容安詳,不宜當風,不宜飽腹。坐畢緩動其身,徐開口眼,兩手搓熱,撫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時,然後下坐。



○平時須將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義,諸法無性,常常思維,以作預備。涵養省察,尤不可忽。當知世事如夢幻,人生若朝露,剎那無常,都是空忙。如能發起冷淡想,厭離想,最易合拍。以一念萬年修去,即是。勉之勉之。

...http://book.bfnn.org/books/0923.htm

Posted on: 2006/2/26 21:37
Top


觀心


怎樣實踐佛法?



徐恒志居士著

...2.觀心



觀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務,一切大乘經典所說的,處處不離般若,正是處處不離觀照。由於我們平時不能一念回光來返照自性,終於使妄念像脫韁之馬一般,賓士不停。現在我們用自性來照於自心,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所以《涅槃經》說:「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大乘心地觀經》也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觀心的方法,初下手時,是要隨時隨地放下一切妄想雜念,是、非、善惡都不思量,直下細細靜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但見念頭忽來忽去,幻生幻滅,切不可分別執著,也不可隨它流浪,又不可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我們只要平心靜氣地細細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於無形。但在初觀的時候,往往易於忘記,所以必須多練,每日至少須起觀數十次,自可逐步純熟。觀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後,力量甚大,有盤桓三四日不去的情況,這正是習氣種子在內翻動。這時我只一味觀照,不去管它,毅力堅強,埋頭忍受,用「不取不捨」的辦法。用功久久,就會覺得妄念不流,心地空淨,寂照同時、靈光獨耀。這種觀心的道理,簡要的說來,能觀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觀照的境,就是無明;但無明原是依於真如而起,所以觀無明妄心,就是觀自性清淨心。這樣以般若熏於無明,正像以日光照於堅冰,照得時間久了,沒有不分分融泮而消歸於自性的。又觀照般若是始覺,實相般若是本覺,由回光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愈強,定力愈足,定慧互資,則始本合一,如珠吐光,還照珠體,諸妄既息,寂照現前。這正是《圓覺經》所說:「圓照清淨覺相」的辦法。所以觀心一門,《大乘心地觀經》說是「入如來地頓悟法門」。

...http://book.bfnn.org/books/0524.htm

Posted on: 2006/2/26 21:36
Top


Re: 若尚未離淫欲貪著者,則可「以毒攻毒,以貪治貪」?


葛拉瑪經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佛陀向葛拉瑪族人所做的開示】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Posted on: 2006/2/26 21:32
Top



TopTop
« 1 ...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